试论岳飞精神的核心思想和架构
序 言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的大脑,那就是岳飞精神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架构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我终于初步理出了一个头绪,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由于我对岳飞了解的很少,对岳飞精神的认识极其肤浅,因此所写的这篇文章存在很多错误和疏露,真诚的希望大家给我指正,谢谢。
正 文
总的来说,岳飞精神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思想、两个基本点”,这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而两个基本点就是“个人修养”与“家庭修养”,可以说岳飞精神所包含的所有思想都是以这个总体架构为基础的。
一、 岳飞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在岳飞思想的核心架构中,一直都非常强调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个人文化素养、个人精神品格的修炼,可以说一直贯穿岳飞的一生,虽然史学界对于岳飞在小时候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存在一定的争论,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岳飞小时候在精神品格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导,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到老。”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小时候所受到的良好教导足以影响这个人的一生。而岳飞也把他小时候所受到的良好教导,传给了下一代,足见岳飞对于个人品格方面的修炼是非常重视的。
这种从小时候养成的精神品格伴随了他的一生,而且在他的人生之路上不断的充实、改进。
1、岳飞在个人精神品格方面的修炼,首先看重的是“忠、孝”二字,在他看来“忠、孝”二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忠”为根本、“孝”为前提,“孝”为“忠”的开始,“忠”为“孝”的升华,一个忠心为国之人,必定是一个以孝行传后世的人,而他的孝也是一种君子之孝,相反一个只有孝而没有忠的人,他的孝已经失去了方向感,是一种无根之孝。
在中国一句古话,“自古忠孝难以两全”。然而在岳飞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反的典型,忠孝在他身上和谐共存。对国家、百姓、家庭之忠,对父母之孝在他身上体现的近乎完美无缺。从他直谏反对议和、建议立储到他舍弃家财以充军需,无不体现了他心昭天日的赤子之心;从他坚拒纳妾到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相亲相爱,无不体现了一个铁骨硬汉内心深处的丝丝柔情。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岳飞对国家、百姓、家庭的那份忠贞,时刻铭记在心。
岳飞对父母之孝,可以说是感天动地,在岳飞的心中“父、母”二字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它更意味着一种表率、一种榜样。岳珂追述祖父岳飞时,说:“先臣天性至孝”。岳飞确实从小就非常孝顺,然而一个人刚来到世上时是一张白纸,他的心理、性格、习惯都是后天在一定氛围中养成的,而在这种氛围中,毫无疑问起到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父母,岳飞天性至孝,必定是受到其母亲的影响,所以岳飞认为,“为人子必尽孝道、为人父必为表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岳飞才会在金国与伪齐的严格盘查之下,历经十八次的反复,将自己的母亲从被敌人占领的故乡接出来。日后当他高升为战区统帅时,依然侍母至孝,母亲若病了必亲自煎药,如果不出征,必早晚到母亲面前问安;如果出征,必然要把母亲的事情安排妥当才放心,这种孝心感天动地,并感染了下一代。
岳飞曾经说过:“若内不克尽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自己的父母,又如何能够忠于自己的国家呢,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岳飞已经将“忠、孝”二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2、在岳飞的个人精神品格方面的修炼,除去“忠、孝”二字外,另外还有三个字,它们分别是“仁、智、正”,这三个字与“忠、孝”二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最美的传统五德。
岳飞在“仁”的这一方面,可以说几千年无人能出其左右,从其所说的为将必备之五德“仁、信、智、勇、严”中,将“仁”字排在首位,主张对待将士要有一颗仁慈之心,从岳飞制止部将辱打士兵,即可看出他做到了。然而这只是一位统帅对于士兵所施小仁小义,哪么何为大仁大义呢?岳飞是否具备大仁大义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岳飞不仅有一般有识之士所具备的小仁小义,更有他们所不具备的大仁大义,所谓大仁大义,就是仁怀天下,即对天下苍生要有一种仁慈之心,也即要“爱民护民”,岳家军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夺”就是对这种“爱民护民”的仁慈之心的最好注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岳飞的仁慈之心并不只是针对本国的百姓,岳飞一生征战,不知俘虏过多少金国的士兵,然而他并没有为了邀功请赏而擅自杀害俘虏,而是将他们放归本国,并劝他们不要再兴杀戮,以伤天和,他的这种仁怀天下的胸怀震古烁今,为万世所不及。
3、说岳飞有“智”,并不是说他只是智慧超群,而是说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孜孜不倦、追求上进的好学精神。岳珂称其祖父,“自幼好读书,尤爱《春秋》、《左传》”。而现在的史学界,有一些专家认为岳飞自小家境贫寒,家中应该不会有《春秋》、《左传》这样的史书,但是,对于岳飞在成长过程中好学不倦,大家却没有任何异议。岳飞二十岁从军、三十九岁遇害,征战沙场近二十年,二十年间岳飞从一个初入军旅的毛头小伙变成中年满腹经纶的军事统帅,这是一个征战的二十年,更是一个学习的二十年。岳飞手下有众多的有才华的文士幕僚,岳飞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文学、讨论历史、讨论国家大事,通过这些讨论,岳飞有了丰富的文史知识,对国家大事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并将先贤“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教诲融入到自己的骨髓之中。
岳飞有文,他上表的奏章全部都是自己亲笔所写,时人称其“有诸葛孔明之风”;岳飞会书法,其字轮廓分明、刚劲有力、笔风威武、字如其人;岳飞的诗词风格豪迈、激人奋进,其豪迈的风格让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也相形见拙,其代表作《满江红》更是成了一首战歌,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无数的仁人志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战歌奔向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战场;说岳飞有文,还因为他对国家大事有着透彻的认识,宋高宗曾经问他,“天下纷纷,不知几时可太平?”岳飞的回答震惊四座:“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不患天下不太平。”乾隆在谈到这两句话时说:“两言臣则师千古。”而钱穆则认为,“文不爱财、武不惜死,有此两句武穆不朽也。”
岳飞有武,岳飞自创的岳家拳、鹰爪功、形意拳流传于后世;说他有武,还在于,他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勇猛威武,使敌人胆寒,敌人乘其为“万人敌”;说他有武,又在于他深熟用兵之道,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在与老帅张所会谈时,他指出了河北的重要性,以及巩固河北的措施;为了北伐收复失地,岳飞在第一次北伐收复襄阳六郡之后,就全力经营襄阳六郡,使其成为了岳飞北伐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这说明了岳飞有着高出他人一筹的战略眼光。在南宋末年,元朝大军曾在襄阳城下围攻五年有余而城不破,然而由于敌众我寡,襄阳城在苦守五年多之后,终于还是被元军攻下,正是由于元军从襄阳顺江而下直捣临安,才最终使南宋覆灭,而这一战例从反面应证了岳飞的战略眼光。
如上所说,说岳飞有“智”,正是因为岳飞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全才。
4、上面我们说到了五德中的“忠、孝、仁、智”,那么还有一个“正”该如何理解呢?我认为这个“正”字,体现的是岳飞的一种正直无私的品格、一种正气凛然的气势。
岳飞的“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统军方面正直无私、公平公正。岳家军是南宋初期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它的战斗力之所以强,是因为岳飞在统军时坚持“仁、信、智、勇、严”的要求,对全军将士一视同仁、不徇私情,儿子岳云在训练中不慎坠马,被岳飞严厉的惩罚,而手下士兵犯错时,却告诫主将,不要鞭打,要好好教导,正是岳飞这种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精神,使得岳家军的全体将士都很自觉的遵守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每当战斗结束论功行赏的时候,岳飞只宣扬他人的功绩,而对自己和儿子岳云的功绩一字不提,当战事不顺之时,却每每揽过自责,他的这种胸怀让将士感动不已。每当部队出征,岳飞必派妻子慰问出征将士的家属,解决他们的困难,当将士阵亡后,必照顾他们的老人,抚养他们的遗孤,这让将士感激涕零,每战必奋勇杀敌。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岳飞正直无私、公平公正,才使得岳家军有了强大的战斗力
其次,岳飞的“正”也体现在为了国家和人民,敢于坚持己见和邪恶势力坚决斗争上,这也是岳飞“正”的一面的主要内容。当岳飞为了阻止皇帝南逃,而上书之时,其言辞之激愤,已经使一位热血青年正气凛然的形象跃然纸上。当岳飞镇压了吉、虔农民起义之后,面对皇帝“屠虔城”的密旨,岳飞并没有盲从,而是数次上书,坚称不可屠城,从而使得无数的无辜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也使岳飞得到了百姓的爱戴。绍兴十年,金国撕毁和议,大举南侵,不料打败,此时北伐收复失地正是最好的时机,然而岳飞岳飞接到了赵构命令班师的诏书,可是岳飞断然拒绝抗旨北伐,这次北伐虽然最终失败,但是究其原因,是因为以赵构为首的投降派为了实现自己屈辱议和的阴谋,而撤走了岳家军两翼的友军,人为的造成了岳家军孤军深入的态势,从而逼迫岳飞不得不班师。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岳飞是一个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正直无私敢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赤心男儿。 最后,岳飞的“正”还体现在为了朋友的安全而不顾自己的安全上。与岳飞同为大帅的韩世忠,由于和岳飞一样坚决反对议和而遭到了卖国贼秦桧的忌恨,并阴谋加以陷害,岳飞在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送信给韩世忠,从而使其避免遭到迫害,而岳飞自己却被投降派恨之入骨,并最终酿成千古奇冤。
综合以上所说,可以看出岳飞通过对个人素质的修炼,使自己具备了“忠、孝、仁、智、正”中华民族最美的传统美德,从而使自己具备了报效国家和人民需要具备的个人修养。
二、 岳飞对家庭修养的重视
在岳飞精神的思想体系中,家庭修养和个人修养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基石。个人修养再好,没有一个好的家庭修养,那他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修养,不能成就大事,反之亦然,纵观岳飞的一生,用三句话可以概括岳飞的治家观念,分别是,“以孝带家、以严治家、以忠护家”。
1、以孝带家
中国有一句古训-“百善孝为先”。在岳飞精神的思想体系中,孝的思想至关重要,在
他看来人无孝不立,所以他不仅自己对母亲孝顺之极,而且以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表率,告诉自己身边的亲人该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许岳飞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亲身躬为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他也没有什么“治孝”之言流传于世,但这正好说明岳飞的孝是发至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且他的这种“孝”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它已经渗透到了岳家每一个人的心中。岳云在岳家军中屡立战功,却得不到表扬,训练中偶有失手,却被严厉的训斥,对此他没有任何的怨言,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岳飞严格教子,对待下属公平公正,让岳云无话可说,我不这么认为,至少它不是全对。从古至今贵族子弟在其父母手下工作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父母的关照,而他们往往也是恃宠自骄,反观岳云却没有这些,是他软弱,逆来顺受吗?不是,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岳飞的性格是非常刚毅的,岳云的性格中有岳飞的影子,可是岳云却对自己的父亲并不反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岳云“至孝”的性格。岳飞的妻子李娃在临终前,没有选择陪葬在丈夫的身边,而是选择了陪葬在远在九江的婆婆身边,以使其死后,仍然能在婆婆身边尽孝,这说明岳飞的这种“至孝的精神,已经潜移默化,深深的扎根在岳家的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是岳飞“以孝带家”的理念结出的硕果。
2、以严治家
在岳飞的治家理念中,“以严治家”是立家的根本。岳飞深知一个没有受过严格教育的家庭是无法保证自己在将来的事业中有所作为的,而且对子女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岳飞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吃苦,才会在将来对国家有大用,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子女要参加劳动,不仅仅是会作各种家务,还要能下地种田,理由是“庄稼之苦不可不知”,由此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岳飞还认为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必定一事无成,因此他不仅自己坚决抵制奢侈的生活作风,还要求妻儿也抵制,在岳飞家中看不到寻常富贵人家的金山银海、奴仆成群,岳飞家中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服,家中的所有事物全部是自己和妻儿动手,这正是:“乐得清贫心自净、拒绝贪腐品更高”。岳飞的妻儿,在岳飞的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也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勤俭持家、清廉自律的良好家风。
3、以忠护家
在岳飞的治家理念中还有一个“忠”字。岳飞认为一个对家庭都不忠的人,他不会忠于自己的国家,所以岳飞对家庭、对爱情都是非常忠贞的。在他的家中只有妻子李娃,除此之外没有姬妾,同为大将的吴介曾经送给他一个美貌的贵族女子做妾,不曾想岳飞连面都没见就把她退了回去,这充分说明了岳飞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子是何等的忠贞,这与那些姬妾成群的达官显贵们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精神核心架构的两个基本点“个人修养”和“家庭修养”是何等重要。岳飞正是通过对“个人修养”和“家庭”修养“的磨练,使自己具备了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的内在条件,从而更进一步的形成了岳飞精神的核心思想-“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这个核心思想用岳飞的话来表示就是-“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