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歌吟
作 者 岳岐峰
出版发行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印 刷 黑龙江省地质测绘印制中心
开 本 850mm×1168mm 1/32
印 张 13.75
字 数 333千字
版 次 2004年11月第1版
印 次 2004年11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7-207-06417-9/I.858
定 价 28.00
一 阙 爱 的 歌 吟
——读原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岳岐峰同志的黑土诗篇
刘 少 民
“第一眼看到了你,
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
我站在莽原上呼唤,
北大荒啊我爱你——”
当我们捧读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原黑龙江省委书记岳岐峰同志创作的诗集《三山歌吟》时,一首这样优美的歌曲便不由得在耳边响起。
是的,这首为黑龙江父老乡亲所衷心喜爱的歌,虽然不是出自为广大黑龙江人民所怀念和尊敬、如今在北京安度晚年的作者的手中,但用它来形容作者对北国边陲黑土地的一腔赤情,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我们知道,岳岐峰同志是挟着一股雄风从辽宁来到黑龙江的。
他当时已经六十有三,如此之时,党中央能将振兴“地大物博黑龙江”之重任托付给他,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当时的他,也有些不可思议。这正像作者在书中注释中所说的那样:“1994年4月初,中央决定调我主持黑龙江的工作。这时我已年过花甲,有些想法,总书记、总理、锦涛同志一起跟我谈话,我只好服从中央决定。”
中央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从当时两省实际情况看,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当时他在辽宁,虽然在省长的位置上,仅有3年零10个月执政时间,由于他适时“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思路”,使辽宁城乡很快出现了一种喜人景象。有关这一点,从他《离辽宁》一诗中,即可见一斑。
为此,当他以一种依依惜别的心情来到边境大省黑龙江时,一向以富饶美丽著称的黑龙江,一时间,曾让他心动不已。然而,资源是有限的。驰名中外的大庆油田自60年代开采以来,5000万吨以上的年产量,已达20多年。照此下去,顶多再维持15年;全省有土地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之多,其中森林就占了1/3,但历经几十年的采伐,可采林地面积已所剩无几;煤矿、军工、森工等企业,在新旧体制转换中都较早地遇到了不能正常发工资的困难;过去以盛产粮食著称的“北大荒”,多年来,其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80亿斤的水平上,而且有20%的农场处于亏损状态;虽然是资源大省,由于原字号(原油、原木、原煤、原粮)的比例过大,国家给定的价格过低,企业的停产半停产现象较其他兄弟省市早发生二至三年。如此这般,可以说,当时的龙江境况确实不容乐观。
为此,不是职业诗人的他,通过“大庆油田北大荒,森林密布几条江。三大动力富重厂,煤矿军工叹荒凉。”这样简单几笔,便完成了对省情的基本勾勒。紧接着,面对“原字一大片,为国作贡献。人多无处去,花钱无来源。”这样“举步颇艰难”形势,在《初识黑龙江》一诗结尾时,以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毅然高声唱出了“改革天地宽”这样充满信心的诗句。
毫无疑问,无论谁主龙江大地,都要进行时不我待的改革。问题的关键是从何入手?作为省委书记的作者,到任伊始,便踏上了调查研究走访的路程。6月8日,是他此行的第一站。在伊春林区,他看望了林业老英雄马永顺。在老英雄家里,面对久闻大名、身材魁梧、体格硬朗的老英雄,他感慨万千,不禁随口吟出了赞美英雄的“青年砍树是英雄,老年栽树建奇功。老兵新传马永顺,子孙后代人人敬。”的七言诗。
这样,他穿林海、下油田、风尘仆仆,分别看望并见到了林业英雄马永顺、第一代垦荒人杨华及誉满中华的王铁人的后人等。所见所闻,更使他由衷感到,有这些英雄及其后人在,有他们不朽的精神在,黑龙江大有希望。
诗言志。他一鼓作气,又写下了《看望老知青杨华》、《看望大兴安岭王昭英》、《看望王铁人子女》3首诗。我们由此不难看出,如上诗作堪称是他这一时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从此,曾经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在全国曾经鼓舞过几代人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便又一次地在北疆大地上重新树立了起来。更为可贵的是,在经历10多年风雨,在经历了几届班子之后,这“四大精神”依然没有失去它鼓舞全省人民的力量和风采。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诚然,他不是黑龙江人。1931年冬天,他出生在河北一个贫苦家庭。由于母亲、祖母早丧,父亲早年为国牺牲。他甚至连自己的确切出生日期都不知道,不得已,在孩子们的倡议下,出于对一代伟人的由衷怀念,便将自己的出生日期定在了难忘的12月26日这一天。他由衷感到,他能有今天,都是党给的。
因此,对于他来说,无论党把他安排在哪里,哪里的人民就是他的父老乡亲。有了这一感情基础,他工作起来,更是日夜兼程,分秒必争。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省会城市的哈尔滨自不必说了,林区的大小兴安岭、国家重工业基地的齐齐哈尔、煤城鸡西和七台河、工业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大庆等全省主要地区,尽皆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这样,他走一处、看一处、想一处、写一处,有很多重大决策,在他的诗作中,几乎都能找到他决策的依据和过程。例如,他的《大庆调查》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前所述,大庆油田经过多年开采,几尽枯竭,其后果,就是直接威胁到近百万大庆人的生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他在诗中指出:“大庆油田贡献大,替代产业待谋划。油尽城废巴库鉴,汲取教训要变法。”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大庆人为了避免前苏联高加索地区巴库油田油尽城废悲剧重演,未雨绸缪,大力发展了替代产业、非油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通过二次创业,原油开采年限可延长40年以上,使1个大庆变成了现在的3个大庆。从今天来看,这虽然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实践证明,作者当时的这一思路(在90年代初,大庆人就提出了“二次创业”口号,但是当时这一口号并没有实质性内容。为此,作者到大庆调查时,就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替代产业如何发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庆的“二次创业”才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国家又给了大庆原油提价的优惠政策,大庆人由此受益非浅),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其战略眼光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当我们读到这一具有决策性质的诗篇时,霎时间,在我们的眼前,便不期然地出现了一颗跳动的“情为民所系”的赤子之心。
时移势易。黑龙江不但地大物博,而且还是边境大省,仅俄中两国接壤的边境线就有3000多公里长。这一独特的沿边条件是他过去工作过的河北、辽宁两省所不曾具备的。作为省委书记的作者,来到黑龙江后,不但对这一情况了如指掌,即使是对两国关系史也烂熟于胸。
1995年7月,在原本是中国内河的黑龙江溯流直上时,望着曾是中国领土的对岸风光,那一幕幕辛酸的往事,不禁涌上了他的心头:“乘船察看黑龙江,两岸风光都一样。原本都是中国土,瑷珲条约强割让。清朝咸丰太无能,卖国条约再三定。两条大江变界河,丧失国土落骂名。”作者的爱国之情在《乘船观黑龙江》二首中,溢于言表。
2001年7月20日,离任数年的作者来《兴凯湖避暑》,望着滔滔的碧波,当年国土沦丧的一幕又让他心绪难平:“面对大湖浪滔滔,小兴凯湖静悄悄。两湖并排称绝景,似海非海气势浩。卖国条约强割让,湖水咆哮气难消。”有关这一历史惨剧,作者在注释中这样写道:“大兴凯湖南北长100多公里,东西宽60多公里,水面4380平方公里……1858、1860年中俄瑷珲、北京两个卖国条约,使大兴凯湖大部分被沙俄强行占去。”作者这一意味深长的注释,读来实在令人难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03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作者,虽然已写了多首告诫后人、勿望国耻的警示诗篇,但是意犹未尽的他,于2003年7月10日,又在嘉荫县赋诗一首云:“隔江相望俄罗斯,江东父老魂哭泣。列宁遗训未实现,国耻之事莫忘记。静观百年看变迁,强国富民长壮志。” 作者之所以如此,作为一名长者,我们感到他尽到了责任。
无庸讳言,作者不是职业诗人,而且还没上过什么正规院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虽有初中毕业的文凭,但却没有初中文化水平。原因是,我出生在1931年冬,到了我该上学的时候,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了。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月,没有正式上过几天小学校,不识几个大字。1944年初(13岁参加革命)到了抗日游击高小,不久又参加了‘赎地’工作队,才认识了一些字。”他之所以能写出如上作品,至少是他从小参加革命、自学不辍的结果。
如果再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他那样一代人,像他那样出身工农的领导干部,而且又是位居中高级行列的领导干部,不要说写出如此之多的诗作了,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不错了。因此,他的如上文学成就,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爱学习、爱钻研的自觉精神,没有爱祖国、爱人民这样一种崇高的革命情怀,是很难想象的。为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该书出版的本身就是一则佳话。相形之下,该书的每篇诗作(尽管作者在序言中谦虚地说“我的这一书稿,既不是诗,也不是词,况且我真的不懂得何者谓诗,何者谓词。为看来看去,倒是像是顺口溜,民歌、民谣之类合适。总之非‘阳春白雪’,而‘下里巴人’也。”),应当说,都是值得珍视的。
本文在此所谈到的,仅是该书的“黑土放歌”部分,其总量不足全书的 7/1,但是我们总的感觉,该部分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是一种真诚质朴、不以文害意的清新的写作风格,因此,该部分与全书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该书值得我们喜爱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上所言,仅是对他40多首黑土诗篇的一个概述。为了更为清晰地将其介绍给大家,本文愿意借此机会,再谈两点具体的看法。
一、鲜明的时代性。“文学是时代的双生子”。虽然作者的人生价值不独体现在文学上,但是,他的诗歌创作,却没有背离这一原则。仅就其黑土诗篇而言,没有任何一篇不是以现实生活、不是以他的工作和生活为基础的。其主要原因,毛主席当年提倡的“为工农兵所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创作方法,一直在他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作者的大部分诗作没有及时地同读者见面,没有为工农兵群众所及时利用,但是他在另一层面上的“为工农兵所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其深远影响、其时代特征,则是一般文学作品所无法比及的。再者,作者不是一般的作者,在某些时候,是决定着某一省市人民前途和命运的作者。因此说,他的所思所想,与党的中心工作几乎相同步或者是完全相同步,几乎与当地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无不息息相关。在这一点上,他的许多带有决策性质的诗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因此,其诗作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也就愈发地显而易见了。
二、较强的可读性。其一是,以往直接反映像作者这样一级领导干部所思所想的有关作品一直不多,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出现的许多领导干部,不是正襟危坐,就是检查指导听汇报。对于平时很难有机会与领导干部倾心交流的广大人民群众,很难了解到他们的情感变化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有些领导干部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相形之下,能够见到像作者这样近距离、这样直接传达其思想感情的诗作,一种亲切感也就油然而生了。其二是,由于作者在诗歌创作上,没有什么束缚和禁忌,想到那里,即写到哪里。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将某些诗人无法驾驭的口语出奇制胜的运用于创作中,而使其作品意趣频生。像“思路一换天地宽,老虎打工去讨饭”、“乘船察看黑龙江,两岸风光都一样”、“四千万亩大草场,遍地牛羊随便放”等诗句,就颇为耐人寻味。另外像“大兴安岭原始林,只见树木少见人”、“地大物博黑龙江,‘四大精神’重叫响”、“面对大湖浪滔滔,小兴凯湖静悄悄”等佳句,都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之妙。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上佳句,在咏叹黑龙江风物的排行榜上,都将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然,该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远不限于此。由于本文作者学识有限,在理解和认识该书上,多有不足,恳请作者和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