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岳”泥塑年味
2015-01-31 来源:大公网
图:作品《包年饺》 本报摄
【大公报讯】记者南光辉报道:进入腊月,新年的脚步临近,羊年“味”随之也日渐浓厚,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岳云生泥塑艺术展厅内,兰州泥塑艺人岳云生不紧不慢地照常工作?,一组保持黄土本色的泥塑作品“年”将他的记忆拉回至童年里最幸福的时光──春节前后。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代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飞禽鸟兽为主,或表现乡村生活,或展示大都市风貌。
现年六十九岁的岳云生,因其泥塑作品受众人喜爱,其被称为“泥人岳”,与东部的天津“泥人张”遥相呼应。不同的是,“泥人岳”的所有泥塑作品保持?黄土原有的颜色。
“泥人岳”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儿时的记忆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岳云生说:“在我小的时候,炸油饼、饺子已经是难得的好吃的东西,除夕晚上盼?初一早上穿新衣,激动得睡不?……年前,男人们为了讨个吉利要剃头,有句俗话叫‘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记者一边听“泥人岳”讲述泥塑里的故事,一边看?展柜上一个个被灯光照射后颜色泛黄的与过年有关的泥塑作品,这些已经成型的作品里有:一家五口人在厨房炸油条、煎饼的场景;一家人高高兴兴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场景;走访亲戚的拜年场景;还有正月初一换新衣、给压岁钱的场景……。
岳云生把这些跟过年有关的记忆通过泥塑作品再现,他说“一来为了回忆有趣的童年,二来是迎接新年的到来”。除了“年”系列泥塑作品外,“泥人岳”的代表作品还有约三百个山民组成的《三千丑脸》;二○○八年创作的《山民三十六笑》泥塑人物最为有名,该作品以西北山里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主要侧重“笑脸”,神态各异,显示了兰州泥人全新的朴素风格和抒情意味。是次展览将展至二月十六日。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5-2-1 20:00:58
兰州“泥人岳”捏尽人间喜怒哀乐
兰州晨报
作品无彩无饰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目前已完成泥塑创作5000余组
一把土和成一团泥,再用双手捏巴捏巴,竟成了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泥人儿。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一盆黄河泥、一个简陋的茶几、三根用竹签制成的工具便是兰州“泥人岳”的工作室。11月27日,59岁的岳云生用小竹签刻画完人物脸上的最后一道皱纹,耗时两月的新作《西北山民之三十六笑》“笑”着走进记者的视线。
兰州“泥人岳”捏尽人间喜怒哀乐
三个小小的工具,让一团团泥巴变成栩栩如生的泥人。本报首席记者 田蹊 摄
完成《西北山民之三十六笑》
《羊皮筏子》
11月27日上午,记者赶到家住兰州市嘉峪关东路冷冻厂家属院的岳云生家中时,他正趴在桌子上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刻”,他家的客厅、卧室里到处摆放着形态各异的丑态泥人,岳云生指着桌子上6组36个栩栩如生的泥塑告诉记者,这就是刚完成的新作《西北山民之三十六笑》。自2003年11月他带着最初创作的“丑像”到张掖路隍庙被抢购一空后,他已完成泥塑创作5000余组。在岳云生构思的以百姓过年情景为主题的《年》系列泥塑里,记者看到,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泥人像被赋予了生命一般;《高担酿皮》中卖酿皮的老汉蹲在扁担的中间为顾客切酿皮,一个顾客手端大碗品尝、另一个顾客焦急地等待,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不同的心境。岳云生告诉记者,这是他咨询了好几位80多岁的老人后刻出的一组泥塑,形象地表达了兰州“高担酿皮”灵活机动、走街串巷的特点。
兰州“泥人岳”捏尽人间喜怒哀乐
《西北山民之三十六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于兰州的岳云生今年59岁,1966年上初二的他辍学去学木匠,两年后进了省建,后又被调往天津港务局。有美术天赋的岳云生在当木工时跟师傅学习雕刻,到了省建后关心的是模型,而后天津“泥人张”故乡厚重的艺术氛围给了他启发和熏陶,让他走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退休回兰州后,他利用闲暇时间到农村体验生活,塑造出了诸如“远客”、“喊山”、“挖洋芋”等具有浓郁甘肃乡土气息的泥塑。岳云生认为:“丑”是客观存在的,“丑”中有原始、自然、憨厚、淳朴的内在美,因此,他手下的泥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丑,丑得可爱,丑得幽默,丑到极致。
《高担酿皮》
难忘西北山农生活
谈起最初的泥塑创作,岳云生老师告诉记者,他对西北山区乡村生活有着难以忘却的记忆,因此他的创作题材多选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甘肃农村,以形态各异的丑人来表现淳朴的农民和农村生活,表达最原始、自然、憨厚、淳朴的农民生活,丑到极致便是美,是岳云生老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他想表现的是农民的美、农村的美、人间最真实的美。
本报见习记者徐晓轩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5-2-1 20:09:56
泥人岳”的艺术人生
泥人岳”的艺术人生
时间:2012-01-17 党建 作者:李旭红
“泥人岳”的艺术人生
提起天津的“泥人张”,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而在金城兰州,也有这样一位泥塑艺人,他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以黄土为材料,以原生态的山民为原型,用一盆黄河泥、一根竹片,塑造出了几千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泥人。
他就是被称为“泥人岳”的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岳云生。
“泥人岳”的艺术人生
提起天津的“泥人张”,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而在金城兰州,也有这样一位泥塑艺人,他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以黄土为材料,以原生态的山民为原型,用一盆黄河泥、一根竹片,塑造出了几千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泥人。
他就是被称为“泥人岳”的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岳云生。
跟姥爷学艺
1948年,岳云生出生在兰州市。5岁时,他被送回临洮县乡下老家。在乡下,奶奶用棉球沾上红墨水粘在枯枝上像含苞的桃花和杏花,再用纸捻钉把窗花钉在另一张纸上烟熏,然后剪出一幅精美的窗花,让他觉得很是神奇。小叔用两片球形的泥片粘在一起,修光滑,然后再掏3个小洞,就能吹出悦耳的音乐,更成了他童年的神往。那时的乡村小学没有美术课,但岳云生在小学一年级时画的一幅山梁硕果图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扬,这给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岳云生有泥塑这一门技艺,与他的姥爷——民间泥塑艺人王玉孝有直接的关系。12岁回到兰州上学后,他去姥爷家玩,经常看姥爷把一把土和成一团泥,再用双手捏巴捏巴,就捏出一个个可爱的小泥人,很是喜欢,就缠着让姥爷教他捏。喜爱了一辈子泥塑的老艺人一看外孙对自己这门手艺感兴趣,非常高兴,只要有空就手把手指导外孙捏。慢慢地,岳云生喜欢上了这门技艺,手艺提高得也很快。有一次,他用自己捏的一把手枪和同学换了15本小人书,这让他高兴了很长—段时间。
1967年,由于学校混乱,无法学习,岳云生便辍学到兰州军区工兵库家具厂当木工学徒。他的师傅刘海强木工技艺精湛、高超,不但懂设计,而且能写能画会雕刻。跟着刘师傅学了两年,岳云生除了木工技艺大有长进外,绘画和雕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他制作的小件器物,得到了工厂里师傅的一致好评。
1969年,岳云生到省建筑公司工作,后又被公司调到天津工作。由于他在绘画方面有特长,公司让他在工会搞宣传工作。1975年,公司又把他调到天津港务局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师。到学校后,岳云生发现自己虽然在美术绘画方面有特长,但毕竟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美术功底还远远不足。于是,他便狠下工夫,边教边学,无论是课余时间还是寒暑假,他都坚持刻苦学习。为了达到教材综合性艺术的要求,他对素描、速写、国画、书法、油画以及工艺品等全面涉猎,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教学中,他很注意启迪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在学校刮起了一股“美术风”,甚至有些学生在其它课上也画画,引得那些任课老师对他还有些抱怨。
在岳云生1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学生的多幅作品在天津市和塘沽区获奖,其中有一幅作品还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1948年,岳云生出生在兰州市。5岁时,他被送回临洮县乡下老家。在乡下,奶奶用棉球沾上红墨水粘在枯枝上像含苞的桃花和杏花,再用纸捻钉把窗花钉在另一张纸上烟熏,然后剪出一幅精美的窗花,让他觉得很是神奇。小叔用两片球形的泥片粘在一起,修光滑,然后再掏3个小洞,就能吹出悦耳的音乐,更成了他童年的神往。那时的乡村小学没有美术课,但岳云生在小学一年级时画的一幅山梁硕果图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扬,这给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岳云生有泥塑这一门技艺,与他的姥爷——民间泥塑艺人王玉孝有直接的关系。12岁回到兰州上学后,他去姥爷家玩,经常看姥爷把一把土和成一团泥,再用双手捏巴捏巴,就捏出一个个可爱的小泥人,很是喜欢,就缠着让姥爷教他捏。喜爱了一辈子泥塑的老艺人一看外孙对自己这门手艺感兴趣,非常高兴,只要有空就手把手指导外孙捏。慢慢地,岳云生喜欢上了这门技艺,手艺提高得也很快。有一次,他用自己捏的一把手枪和同学换了15本小人书,这让他高兴了很长—段时间。
1967年,由于学校混乱,无法学习,岳云生便辍学到兰州军区工兵库家具厂当木工学徒。他的师傅刘海强木工技艺精湛、高超,不但懂设计,而且能写能画会雕刻。跟着刘师傅学了两年,岳云生除了木工技艺大有长进外,绘画和雕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他制作的小件器物,得到了工厂里师傅的一致好评。
1969年,岳云生到省建筑公司工作,后又被公司调到天津工作。由于他在绘画方面有特长,公司让他在工会搞宣传工作。1975年,公司又把他调到天津港务局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师。到学校后,岳云生发现自己虽然在美术绘画方面有特长,但毕竟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美术功底还远远不足。于是,他便狠下工夫,边教边学,无论是课余时间还是寒暑假,他都坚持刻苦学习。为了达到教材综合性艺术的要求,他对素描、速写、国画、书法、油画以及工艺品等全面涉猎,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教学中,他很注意启迪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在学校刮起了一股“美术风”,甚至有些学生在其它课上也画画,引得那些任课老师对他还有些抱怨。
在岳云生1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学生的多幅作品在天津市和塘沽区获奖,其中有一幅作品还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提前退休专心创作
在天津工作期间,岳云生也没有放下自己钟爱的泥塑创作。每年,他都要创作十几件泥塑作品。
1985年,为了方便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岳云生又申请调回了兰州,还是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相比较在学校任教,到企业工作后他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花在泥塑上的时间也多了起来。渐渐地,有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放下所有工作,一心一意搞创作。1998年,下定决心专门搞创作的岳云生向单位提出了内退申请,虽然提前退休意味着他每个月要少拿几百元的工资,可为了自己钟爱的艺术,岳云生义无反顾。
退休后,岳云生就在自己那间40平方米的房子里专专心搞创作,饿了,啃一口大饼;渴了,喝一口开水。他的爱人安玉英说:“那时候老岳基本上足不出户,真是快要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了,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搞创作。”
一直以来,岳云生对自己童年时的乡村生活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他心中有个夙愿,那就是用自己的泥塑表现自然淳朴的农村生活和朴实善良的乡亲。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忘不了在农村的那些日子,退休以后,人闲了心也就跟着闲下来了,村里的人物形象一个个在我眼前闪过,我很想用泥塑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带着对童年的难忘回忆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岳云生开始了自己《山民系列》泥塑作品的创作。十几年来,他共创作《山民系列》作品300多个,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表情生动、特点鲜明的山民形象,全面展现了农村生活。
在《山民系列》作品创作完成后,岳云生写下了这么一段注解:“在甘肃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千千万万朴实、勤劳、善良的山民。千百年来,他们承受着干旱、贫穷、兵匪.、税捐的重压,他们无奈、无助、无悔地承受着生活给予他们的微薄与不幸。当每一次天灾或人祸的浩劫之后,山民们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又默默地直起腰来,仰望着太阳,在希望中重复着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是他们的子孙,先民们的灾难和故事,时常萦绕在我心中。我用一颗虔诚的心,一双笨拙的手,再现他们,纪念他们,以了却我的心愿。”
2001年的一天,在街上,岳云生偶见一位长得很有特点的路人,顿时萌发了创作“丑人像”的念头。他认为,所有人总对所谓的“美”趋之若骛,对所谓的“丑”却唯恐避之不及,可是“丑”只是相对的,它同样蕴含着原始、自然、憨厚、纯朴的内在美。回到家后,岳云生尝试着捏了几个“丑脸”,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专注创作“丑脸”。
2003年的一天,岳云生带着自己创作的“丑脸”到兰州市隍庙销售,出乎意料,在大家问长问短的时候,这些“丑脸”很快就被抢购一光。一位兰州的收藏家看到他塑的“丑脸”后,惊叹不已,当场表态岳云生剩余的“丑脸”他全部要了,还提出让岳云生创作更多的“丑脸”,他要全部收藏,岳云生当即愉快地答应了。此后两年的时间里,他闭门创作“丑脸”,大胆运用写真、夸张、抽象的艺术手法,共塑出神态迥异的“丑脸”3000多个。岳云生创作的各种丑态百出的“丑脸”,虽然“丑”到了极点,但仔细品来,却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2006年,岳云生在电视上看了一档关于1928年甘肃大旱的访谈节目。后来,他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记载,“民国十八年,全省大旱,各县难民四处逃荒,饿殍遍野,兰州难民云集……”看到这些,岳云生脑子里迸发出一个念头:“大凡艺术,总要承载一些什么东西,我想用我的泥塑艺术去真实再现这一段难忘的甘肃历史。”接下来的两个月,岳云生足不出户,在家里创作了一组组或搀扶、或牵携而行的《难民系列》泥塑。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生动再现了难民们背井离乡时的不舍、失去孩子的悲痛、卖儿卖女的绝望等场景。一位经历过那场灾难的老人在参观完他的《难民系列》作品后,不无感慨地说:“太形象了,那时的情景就和你塑的一样,太悲惨了。”
在天津工作期间,岳云生也没有放下自己钟爱的泥塑创作。每年,他都要创作十几件泥塑作品。
1985年,为了方便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岳云生又申请调回了兰州,还是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相比较在学校任教,到企业工作后他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花在泥塑上的时间也多了起来。渐渐地,有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放下所有工作,一心一意搞创作。1998年,下定决心专门搞创作的岳云生向单位提出了内退申请,虽然提前退休意味着他每个月要少拿几百元的工资,可为了自己钟爱的艺术,岳云生义无反顾。
退休后,岳云生就在自己那间40平方米的房子里专专心搞创作,饿了,啃一口大饼;渴了,喝一口开水。他的爱人安玉英说:“那时候老岳基本上足不出户,真是快要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了,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搞创作。”
一直以来,岳云生对自己童年时的乡村生活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他心中有个夙愿,那就是用自己的泥塑表现自然淳朴的农村生活和朴实善良的乡亲。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忘不了在农村的那些日子,退休以后,人闲了心也就跟着闲下来了,村里的人物形象一个个在我眼前闪过,我很想用泥塑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带着对童年的难忘回忆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岳云生开始了自己《山民系列》泥塑作品的创作。十几年来,他共创作《山民系列》作品300多个,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表情生动、特点鲜明的山民形象,全面展现了农村生活。
在《山民系列》作品创作完成后,岳云生写下了这么一段注解:“在甘肃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千千万万朴实、勤劳、善良的山民。千百年来,他们承受着干旱、贫穷、兵匪.、税捐的重压,他们无奈、无助、无悔地承受着生活给予他们的微薄与不幸。当每一次天灾或人祸的浩劫之后,山民们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又默默地直起腰来,仰望着太阳,在希望中重复着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是他们的子孙,先民们的灾难和故事,时常萦绕在我心中。我用一颗虔诚的心,一双笨拙的手,再现他们,纪念他们,以了却我的心愿。”
2001年的一天,在街上,岳云生偶见一位长得很有特点的路人,顿时萌发了创作“丑人像”的念头。他认为,所有人总对所谓的“美”趋之若骛,对所谓的“丑”却唯恐避之不及,可是“丑”只是相对的,它同样蕴含着原始、自然、憨厚、纯朴的内在美。回到家后,岳云生尝试着捏了几个“丑脸”,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专注创作“丑脸”。
2003年的一天,岳云生带着自己创作的“丑脸”到兰州市隍庙销售,出乎意料,在大家问长问短的时候,这些“丑脸”很快就被抢购一光。一位兰州的收藏家看到他塑的“丑脸”后,惊叹不已,当场表态岳云生剩余的“丑脸”他全部要了,还提出让岳云生创作更多的“丑脸”,他要全部收藏,岳云生当即愉快地答应了。此后两年的时间里,他闭门创作“丑脸”,大胆运用写真、夸张、抽象的艺术手法,共塑出神态迥异的“丑脸”3000多个。岳云生创作的各种丑态百出的“丑脸”,虽然“丑”到了极点,但仔细品来,却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2006年,岳云生在电视上看了一档关于1928年甘肃大旱的访谈节目。后来,他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记载,“民国十八年,全省大旱,各县难民四处逃荒,饿殍遍野,兰州难民云集……”看到这些,岳云生脑子里迸发出一个念头:“大凡艺术,总要承载一些什么东西,我想用我的泥塑艺术去真实再现这一段难忘的甘肃历史。”接下来的两个月,岳云生足不出户,在家里创作了一组组或搀扶、或牵携而行的《难民系列》泥塑。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生动再现了难民们背井离乡时的不舍、失去孩子的悲痛、卖儿卖女的绝望等场景。一位经历过那场灾难的老人在参观完他的《难民系列》作品后,不无感慨地说:“太形象了,那时的情景就和你塑的一样,太悲惨了。”
“岳云生泥塑工作室”门庭若市
2010年,兰州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陈列馆专门给岳云生开设了一间“岳云生泥塑工作室”,这让岳云生很是高兴:“以前这些东西都放在家中,很少有人能看到,就是我参加一些艺术展的时候,也只能有选择地带上几件,因为泥的东西不便携带,弄不好就折腿少胳臂了。”谈起这个工作室,岳云生很是感激政府,他说:“政府给私人建艺术馆,在兰州还是首次,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对我们泥塑艺术的重视。”
“岳云生泥塑工作室”开放以来,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游客们看完他的作品后,大都惊叹不已,交口称赞。有些人看得非常仔细,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些人看了一次不够,还多次来看;有些人看完后,被他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临走前向地鞠躬致敬。这些,都让他感动不已。
也有一些游客看完后,提出要购买他的作品,可这些人的愿望大都得不到满足,因为“岳云生泥塑工作室”里的展品,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出售的,剩下的都是只展不卖。“我的作品都是系列的,是灵感来了以后专注塑造出来的,如果把其中几件卖掉的话,又得重新补做。重塑的作品总感觉不对,不协调。”岳云生说,“宁可我穷点,要让游客看得满意。”
至今仍然住着40平方米房子的岳云生,为了心中的艺术坚守,放弃了多次“发达”的机会。
——有北京的商人要高价收购他的全部作品,被他拒绝了;
——有美国华侨提出为他开办工厂,被他拒绝了;
——有日本客商提出让他带着作品去日本长期展出,也被他拒绝了。
“我不想将我的作品搞成产业化的生产模式,那样就少了很多自己的思想、灵气和创意。”岳云生说。
近年来,岳云生也带过几个徒弟,可这些徒弟没有一个坚持下来。谈到这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的目光明显黯淡了下来:“也许过几年,兰州就会出现手艺比我更高的人,顺其自然吧。”
平静的语气中,这位已逾花甲的老艺人更多地透露出的是对传统艺术后继乏人的忧虑。
2010年,兰州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陈列馆专门给岳云生开设了一间“岳云生泥塑工作室”,这让岳云生很是高兴:“以前这些东西都放在家中,很少有人能看到,就是我参加一些艺术展的时候,也只能有选择地带上几件,因为泥的东西不便携带,弄不好就折腿少胳臂了。”谈起这个工作室,岳云生很是感激政府,他说:“政府给私人建艺术馆,在兰州还是首次,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对我们泥塑艺术的重视。”
“岳云生泥塑工作室”开放以来,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游客们看完他的作品后,大都惊叹不已,交口称赞。有些人看得非常仔细,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些人看了一次不够,还多次来看;有些人看完后,被他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临走前向地鞠躬致敬。这些,都让他感动不已。
也有一些游客看完后,提出要购买他的作品,可这些人的愿望大都得不到满足,因为“岳云生泥塑工作室”里的展品,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出售的,剩下的都是只展不卖。“我的作品都是系列的,是灵感来了以后专注塑造出来的,如果把其中几件卖掉的话,又得重新补做。重塑的作品总感觉不对,不协调。”岳云生说,“宁可我穷点,要让游客看得满意。”
至今仍然住着40平方米房子的岳云生,为了心中的艺术坚守,放弃了多次“发达”的机会。
——有北京的商人要高价收购他的全部作品,被他拒绝了;
——有美国华侨提出为他开办工厂,被他拒绝了;
——有日本客商提出让他带着作品去日本长期展出,也被他拒绝了。
“我不想将我的作品搞成产业化的生产模式,那样就少了很多自己的思想、灵气和创意。”岳云生说。
近年来,岳云生也带过几个徒弟,可这些徒弟没有一个坚持下来。谈到这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的目光明显黯淡了下来:“也许过几年,兰州就会出现手艺比我更高的人,顺其自然吧。”
平静的语气中,这位已逾花甲的老艺人更多地透露出的是对传统艺术后继乏人的忧虑。
(责任编辑:马英子 邵丽君)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5-2-1 20:20:53
岳德章 发表于 2015-2-1 20:48:08
给32个赞!
给32个赞!
岳兵 发表于 2015-2-1 20:50:20
行行出状元,为云生宗亲点赞
岳林峰 发表于 2015-2-1 22:53:10
为云生宗亲点赞!
丘山常乐 发表于 2015-2-2 05:13:38
哈哈哈,妙趣横生!为云生宗亲点赞!
岳国明 发表于 2015-2-3 09:20:51
给100个赞!
岳绍宝 发表于 2015-2-18 08:54:18
为岳云生宗亲鼓掌喝彩!
岳绍宝 发表于 2015-2-22 09:20:11
尽展西北风情,100个赞!
岳继增 发表于 2015-2-22 11:29:52
栩栩如生,功底之深可见一斑,为云生宗亲点赞!
岳建良 2015-09-02
泥人岳:独守“桃花源”拒绝产业化
2015-09-01 中国网 袁宵
2015-09-01 中国网 袁宵
中国网9月1日讯(记者 闫景臻 袁宵)日前,由国家网信办组织的“一带一路”网络文化采风行活动来到了位于兰州金城关的“岳云生泥塑馆”非物质遗产传习基地,中国网记者对兰州“非遗”进行了深入调研。
泥塑,俗称手捏泥人。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代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飞禽鸟兽为主,或表现乡村生活,或展示大都市风貌。兰州泥塑也号称是“兰州一绝”。
天津有个“泥人张”,无独有偶,兰州有个“泥人岳”。在泥塑行业,100多年前,天津“泥人张”张明山可谓是名声大振,而如今,兰州“泥人岳”岳云生却几乎无人知晓。在兰州的民间艺人圈,岳云生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由于作品生动、细腻、朴实,他被亲切地称为兰州的“泥人岳”。岳云生是个初中生,曾做过尕木匠。
目前,岳云生创作的泥塑作品已有几千个,其中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3000个丑人脸谱,虽然丑到极致,但细细品来又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除了《三千丑脸》外,“泥人岳”的代表作品还有“年”系列泥塑作品;二○○八年创作的《山民三十六笑》泥塑人物最为有名,该作品以西北山里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主要侧重“笑脸”,神态各异,显示了兰州泥人全新的朴素风格和抒情意味。
泥塑,俗称手捏泥人。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代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飞禽鸟兽为主,或表现乡村生活,或展示大都市风貌。兰州泥塑也号称是“兰州一绝”。
天津有个“泥人张”,无独有偶,兰州有个“泥人岳”。在泥塑行业,100多年前,天津“泥人张”张明山可谓是名声大振,而如今,兰州“泥人岳”岳云生却几乎无人知晓。在兰州的民间艺人圈,岳云生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由于作品生动、细腻、朴实,他被亲切地称为兰州的“泥人岳”。岳云生是个初中生,曾做过尕木匠。
目前,岳云生创作的泥塑作品已有几千个,其中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3000个丑人脸谱,虽然丑到极致,但细细品来又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除了《三千丑脸》外,“泥人岳”的代表作品还有“年”系列泥塑作品;二○○八年创作的《山民三十六笑》泥塑人物最为有名,该作品以西北山里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主要侧重“笑脸”,神态各异,显示了兰州泥人全新的朴素风格和抒情意味。
如今,年近七旬的岳云生依然坚持创作,但精力大不如前。对他来说,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出售。
“岳云生泥塑工作室”里的展品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出售的,剩下都是只展不卖,“我的作品都是系列的,是灵感来了以后专注塑造出来的,如果把其中基建卖掉的话又得重新补做。重做的作品总感觉不对,不协调。想到他们要被卖到很远的地方去,还是会觉得难过。毕竟,卖一件少一件,我已经没有那么多力气制作出同样的作品。”岳云生说,“而且,参观的人那么多,橱窗空空也对不起观众。”
当被问及为何不引入机器化生产时,老人略微有些激动:“也有美国人和日本人在网上看到我的作品,专程来兰州找我,希望给我出资办厂,但我拒绝了。我不想将自己的作品搞成产业化的生产模式,那些丰富的情感和微妙的感情,是机器无法刻画出来的,失去了思想,灵气与创意的泥塑,我是不会去做的。”
机器无法取代,那么,寻找传承人可不可行?岳云生不是没有想过,但捏好泥人,用他的话讲,“需要丰富的想像力,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技术三天就能学会,但这些素质却是没法教的。”
迄今为止,岳云生已经带过数十名学生,尚无一人学成。
不过,他依然乐观,“我自己也是自学成才,相信以后一定还会有这样的人,他热爱这门艺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民间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勤劳的直接体现,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建立正是基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目的,使人、项目、基地“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过,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与市场脱节等窘境。保护“非遗”,任重道远。如何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也将是政府与传承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考虑的问题。
岳林峰 2015-09-02
云生宗亲的生动、细腻、朴实的泥塑作品真是太好了,应给予点赞!
云生宗亲的生动、细腻、朴实的泥塑作品真是太好了,应给予点赞!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